2012年9月9日 星期日

從「聽風者」看國民教育

上週五我在「台灣」看了由梁朝偉及周迅主演的電影「聽風者」。在台灣看這部電影其實會有著很特殊的意義。因為這部電影是講述中國大陸解放初期中共與國民黨在大陸的特務戰。當然,這部由中港合作拍攝的電影,不會將國民黨變成正義一方。如果這部電影是在台灣解嚴前拍成,一定不能在台灣上映。現在能在台灣上映一方面表明了台灣已不再是「老蔣」的時代,但也表明了台灣的民主開放。換轉是電影「八二三炮戰」(故事劇情描述在一九五八年期間,台灣官兵及民眾如何共同抵抗解放軍對金門等地的炮擊,保衛大陸的最後疆土),我想就算現在大陸多開放也不能容許它上映。

其實「聽風者」是一部商業電影,不是一些在大陸電視頻道時常看到的擺明歌頌中共的電影或電視連續劇。所以,電影內容並沒有太多政治話題,純粹突顯瞎了卻擁有超乎常人聽力的主角梁朝偉如何透過尋找國民黨的特務通訊電台及破解密碼,為中共打贏這場特務戰。不過,就算是商業製作也非沒有意識形態。在整個故事舖陳上,「聽風者」很潛在地將中共變成正義的一方;而國民黨特務變成邪惡的一方。當周迅的中共特務身份因被國民黨特務群「重慶」識破,而被暗刺身亡時,觀眾的情感會被引領到「同情」這位女主角的氛圍中,並將「重慶」標籤為「壞蛋」;當「重慶」最終被逮到,並逐一擊斃,為周迅報仇時,觀眾會被潛移默化地灌輸「正義終得伸張」。這或許就是香港現在反國民教育所說的「洗腦」。

不過,對出生在不同地方及不同年紀的人,洗腦的效果應不會太一樣,因為洗腦是一種「歷史路徑依賴」的過程。如果一個人從一出生一直都是看類似的電影,不會接觸其他類型的電影,他會將電影給予的訊息視為真實,對其他或相反的價值觀會十分反彈。對中國大陸的觀眾而言,就算已看了很多好萊塢電影,思想變得很多元,但其已累積沉澱多年的主軸價值觀仍應會與「聽風者」的正邪角色分配一致,因為中共就算現在多腐敗,在他們的認知上,打倒蔣匪建立新中國,仍然是中共的「功」。再加上商業包裝後,「聽風者」在大陸票房大賣。

相反,在香港,非常「重口味」的港式電影「低俗喜劇」竟然比「聽風者」票房收入多出幾倍。有論者就認為就是港人對「聽風者」的親共路線之反彈。在土生土長的港人認知上,中共建國並沒有如大陸官方論述上那麼正面,因為我們接收到的資訊及上一代父母的灌輸大多對中共給予不高的評價。正如我在以前的文章指出,香港是難民營,市民大多是從大陸逃難來港的難民,就算我們並沒有經歷上一代在大陸生活的苦難,但在認知上不太可能接受中共那一套,因為我們也有累積沉澱多年的主軸價值觀。所以對現在香港政府推動國民教育的反彈,也是我們過去「非正式國民教育」所產生的本能反應。

由於香港難民營就是逃離「國家苦海」的地方,故香港人的國家認同是混亂的,所以在香港的系絡上,正如我在前文指出,很多人選擇「無國家主義」,大多數人偏愛都會式的「公民主義」。

如果「聽風者」的故事180度扭轉,變成梁朝偉為國民黨特務群「重慶」服務,破解龐大的中共特務群圍剿,解救處於「劣勢」的國民黨特務,土生土長的香港觀眾應該會覺得無所謂,甚至頗為受落,更夠戲劇性!但中國大陸的觀眾就不會埋單,甚至出現如「反日」般的情緒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