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5日 星期日

「搏感情」v.s.公共利益

縱然難以定義什麼是公共利益,但維護及促進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是公職人員的無可爭議的天職。
以下想舉一個滿有趣(或許也有爭議性)的例子說明它的微妙性。

最近某市一位社會局官員跟我討論一些政策管理問題時,提及一個我覺得匪夷所思的事件。

事源是某地方政府為了敬老,在每逢重大節日會發類似敬老金的紅包給65歲以上的長者。但過去為了便利,皆已用過戶的方式將錢存進長者的銀行/郵局帳戶中。但後來長者們反應,沒有收到現金,如此發放方式使大家有點「無感」。為了使長者「有感」,該市市長要求社會局改為將現金,放進漂亮紅包中,向長者逐一發放。市長也可以利用這機會到社區亮相,發紅包,上報紙,上電視。簡單來說就是為了選票,去「搏感情」,所以改變措施。

但為了這發放措施之改變,政府要額外多花十幾二十萬元及動用額外人力去印紅包、處理現金、封裝紅包,還要為押送大量現金另外買保險。這是明顯的浪費公帑。

如果以上情況發生在私人企業,它們為了行銷,甘願花額外成本做這樣的事,這並沒有問題,因為這是私人承擔的成本,私人承擔風險,公司未來也可能獲得好處。

但發生在公家機關則不一樣,因為這是用公家錢在市長臉上貼金,市長不用承擔成本,卻要所有民眾埋單。

表面上看,該市的做法是回應民眾的訴求(可能是部分民眾),也是回應公共利益。但公共利益是集體的,不是部分人的,也不是(政治或選票)市場定義的。在本個案的敬老金發放中,實際上,就算不發現金,這些長者還是拿到錢,他們並沒有真正的損失,或不方便。在這情況下,負責任的政府應該是多加宣導,向長者們解釋,不是迎合他們的「感覺」。當他們習慣後,就會接受用過戶的方式。這才是公共利益所在。

我真想不到,台灣還是那麼「前現代」;這種情況不會發生在香港。如果香港最近發給市民的6000元都要發現金,就非常勞民傷財。香港現在的老人家,見到存摺多幾個零,應該就可以有滿足感。雖然封紅包大家還是想用新紙幣,但這都是銀行的事,不用政府去管。近年也宣導多用舊鈔,以促進環保。這才是真正的公共利益。

2011年12月18日 星期日

誰都不得罪, 卻通通都得罪:一個沒有基本政治價值的年代

1980年代新右派思想崛起時,英國首相戴卓爾(台灣譯:柴契爾)夫人敢於挑戰反對者,堅持右翼的市場化及民營化改革理念,鎮壓工會,使其贏得鐵娘子的稱號。我們可以看到勇於及有能力得罪人,是成功政治家的重要能耐。但不可忘記,他們能敢於得罪人是因為心中有核心的價值,相信這套意識型態是對的,最終所有人都可以受惠。但對一些沒有核心價值政治家而言,他們就會怯於得罪人。

在二十一世紀新右派理念受到質疑,瀕臨破產之際,我們看不到世界有任何堅實可行的新核心價值。曾風靡一時的「第三條路線」,實際上就是「牆頭草」,什麼都不是。政治家現在變成誰都不敢得罪,因為他們已經失去方向,在政策回應上忽左忽右,零零碎碎。他們唯一可說是理念的理念就是「唯選票主義」,即依選民現在之訴求來定政策,盡量極大化政策所能籠絡選民之數目。就算在沒有民主的香港,在各方社會壓力下,政治人物也不得不面面討好。當然在路徑依賴下,資本主義社會就是資本主義社會,本質上不會因這種「牆頭草」策略而締造根本性的改變。而且,想誰都不得罪,結果卻是通通都得罪。社會弱勢覺得政府扶貧政策「隔靴搔癢」,政策不到位,右翼本質不變;過去已享受好處的富裕階層又覺得政府開始搞保障搞福利,開始左傾,破壞投資環境。

那麼政府要討好各方,唯有從過去右翼時代的「減稅砍政府預算」,變成現在「減稅但政府預算不斷膨漲」(台灣現在就是如此)。今天聽廣播,主持人在討論現今政府之行為時,說了一段很貼切的描述:「有錢就洗曬(花光),冇錢就借債,還錢就下一屆。」現在世界各國都面臨如此的問題。

明年初台港選舉,民眾一直等待候選人多說一些政策及改革理念,多講民生問題,(在台灣)不要太多意識型態之爭(所謂意識型態之爭在台灣實際上是一些膚淺的國家認同問題,非政策路線之爭)。但我反而覺得,現在的政治家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意識型態,即沒有一套一貫的核心價值來支撐其治國,僅能將前人留下各式各樣「藥方」應急式使用一下。

說實話,我不能怪他們什麼,因為這十餘年來的確沒有什麼新的價值出現。在晚期資本主義之當下,難道2012年就是要大洗牌,一切重頭來過?

2011年12月2日 星期五

台港四「英」對決的聯想

明年初台港都有重要選舉,台灣選總統,香港選特首。剛好兩地選舉的主要候選人都是「英」字輩:馬英九、蔡英文、唐英年、梁振英。

我發覺這兩對「英」的各自對決都有一些類似性。馬英九是執政在位者,而唐英年也是政務司司長,從2007年上任政務司司長到最近剛辭職參選,也有四年多。蔡英文是在野挑戰者,但也擔任過多年公職,包括陸委會主委及行政院副院長。梁振英也類似在挑戰唐英年的多年「執政」地位。雖然梁是行政會議召集人,也算在建制裡面,但他從沒有擔任政府行政官職。實際上,四英皆曾在建制裡面,並非毫無政府工作經驗的菜鳥。

有趣地,因應近年的社會貧富懸殊問題,四英對決的角色扮演或標籤都有一些不謀而合的地方。蔡英文就形塑自己代表弱勢發聲,用三隻小豬來凝聚弱勢票,包括那些面對前途茫茫的年輕人。而梁振英也強調自己的基層家庭出身背景,來對照唐唐的含著金鎖匙出身的背景,政綱上也強調變革,給予弱勢者一些希望。

不過,蔡英文作為弱勢代表之身分一直備受質疑,她自己出身富有家庭,也被指在任副行政院長期間有利益輸送給自己的家族生意。而梁振英在其政綱的內容上也沒有反映其對香港貧富懸殊問題的瞭解深度,他仍然抱著(我覺得)過時的香港精神,「只要努力,就可以做到」。其實,香港一般老百姓現在但求「我有付出,就應該有相應的回報」,不要付出越來越多,但回報越來越少。

相對地,馬英九就常被標籤不能理解民間疾苦,執政後那麼多所謂經濟政策成就,人民都感受不到好處,很多選民都想「換個人做做看」。而唐唐就被認為代表商界利益,其對八十後批評的「剛愎自用、車毀人亡論」更被視為其保守性的反映,得罪不少年輕人。所以梁的改革形象的確給予一般港人希望。

然而,蔡跟梁都有一個「不確定性」的共通點。蔡英文的政策論述一直含糊不清,採拖字訣(即回避問題),給予人家很不確定的印象,縱然我相信假設蔡英文上台,她並不會大幅度改變馬英九政府的政策,但若果如此,就不用選她上台。而且她作為黨主席,好像一直無法駕馭民進黨內的各大勢力,如果將整個國家交給她,豈不是更危險。梁振英一樣,被形容為「狼」的他,給人心藏不露的感覺,雖然他政綱說會穩中求變,但誰能說得準這句話的真實意思是什麼。

相對地,馬英九及唐唐給人「可確定性」的感覺,縱然馬英九的執政能力備受質疑,處事作風也有不少被人詬病地方,但其政策路線及作風貫徹如一,給人一種安全的感覺。唐唐雖然被形容為「蠢豬」,但其「好說話」之形象似乎為不少人所受落,聽說公務員就很喜歡他。大家也相信唐唐上任後,現行政策不會有太大的變動,地產界選票一定給了他。

雖然有以上如此的對比,但對我而言,我的台港首長搭配是「馬梁配」。這似乎有點價值不一致,但我認為台灣雖然有一些根本性的管治問題要解決,但這不是換執政黨就能解決,而我觀察馬政府這幾年也正在進行一些根本性的變革,縱然在投票前還沒有完成。或許,民進黨執政後也會延續那些變革,但絕對有可能變調。而對香港,我看不到有任何根本性的變革正在進行,我只看到既得利益者關起門來自己分贓而已,所以縱然要「引狼入室」也要冒這個險。當然,那頭狼最終有可能因妥協而變成一頭豬,但總比明知是一頭豬,而硬要挑他的為好。